【我們不會故意殺人,但我們常常是見死不救】
李怡:「瑞士專家Rolf Dobelli在他列出的52個思考錯誤中,提到一種『不作為偏誤』,他舉例:假設你和另一人結伴登山,狀況一:登山同伴掉進坑洞中,不論是去找人或親自動手,只要你肯救他,他就能活命,但你卻什麼也沒做,眼睜睜看同伴送命。狀況二:你故意將同伴推進坑洞裏,不久後他就死在那裏。請問上述兩種狀況,哪種比較惡劣?理性看來,不管是見死不救還是故意殺人,都是致人於死,但內心仍隱約覺得,見死不救似乎比較不那麼惡劣。」
「你說多你一個不多,少你一個不少。那麼你的不作為實際上是有作為,你的作為與把同伴推進坑洞裏的後果是一樣的。」
「想到68年法國學運的口號: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,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。……為香港記下這句話時,想起自己的一生,艾青的詩句在腦裏浮現:為什麼我眼裏含着淚水?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。」
閱讀全文:
【為香港記下的一句話 (李怡)】
http://bit.ly/1axvwu3
另看:
【蘋論:你不是答案一部份,就是問題一部份 (李怡)】
http://on.fb.me/1bFDbaU
更多專欄專論,跟實蘋果日報FB。